2025年廣西“新春第一會”吹響高質量發展沖鋒號,強調以“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為核心,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我市迅速響應,以建設網格治理智慧指揮平臺為抓手,全力打造“天空地海”一體化的“城市大腦”,并依托國家級產業園區深化數字產業布局,加速構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示范區,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與產業轉型升級協同發展。
高位統籌,構建“數字欽州”戰略體系
我市緊扣廣西“新春第一會”提出的“實干為要、創新為魂”要求,將《“數字欽州”建設“十四五”總體發展規劃》與自治區戰略深度銜接。規劃明確提出“四區一中心”發展定位:廣西數字經濟示范區、社會治理現代化“欽州樣板”、泛在智能數字基建示范區、新型智慧城市標桿示范城市及中國—東盟數字化開放合作樞紐。通過4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448.6億元的“硬支撐”,推動數據要素全鏈條流通、全場景應用,全力打造數字強市。
在機制保障上,我市創新“黨政主抓+專班推進”模式,建立季度調度、年度考核機制,并將智慧城市建設成效納入干部政績評價體系,落實“干部干得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的群眾評議制度。目前,我市“數字欽州”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全市數字經濟企業數量排名、數據產品交易數量等指標均排全區第3名,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排第4名。連續兩年獲評“中國領軍智慧城市”。
多維聯動,打造“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感知網絡
我市積極謀劃以“天空地海”立體感知網絡為脈絡,構建全域智能監測體系。在“天”,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繪制精準的“城市大腦”地理空間信息底圖。在“空”,部署一批無人機智能基站,打造集無人機指揮調度、航線規劃、數據管理、分析應用為一體的無人機遙感網運營平臺。在“地”,加快“雪亮工程”“天網”等視頻監控設備智能化升級改造,推動重點場所安裝AI攝像頭,完善地面感知系統。在“海”,以自治區海洋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為契機,部署一批無人船等設備到欽州市海域,提升海洋實時動態監測能力。
作為“城市大腦”的核心支撐,我市依托中國—東盟(欽州)華為云計算及大數據中心,建設完善電子政務云平臺,實現全市各部門非涉密數據匯聚共享利用。目前已建成全區首個鯤鵬政務云平臺,承載200余個政務系統,上云率100%。
2025年,我市將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建設欽州市的人工智能算力資源池并引入DeepSeek大模型,搭建政務智能助手“小欽AI”,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政策咨詢、辦事指引等“一鍵應答”服務。同時,依托deepseek打造符合欽州市本地的問題分析大模型,賦能城管、綜合治理等場景,讓感知全域化、決策智能化。
場景賦能,從“治理痛點”到“民生亮點”
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未來,我市將建成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打造“一網統管”決策指揮平臺,推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建設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和各級各單位數字駕駛艙,整合雪亮工程、智慧食安、智慧應急等現有系統及各領域運行數據,為政府決策實施提供更為全面、可靠、實時的“城市運行全景圖”。民生服務“一鍵直達”。開發城市治理智慧應用場景,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圍繞城管、公安、交通、環保、應急、住建、海洋等單位的痛點、堵點問題,開發一批智慧應用,部署到“城市大腦”平臺和“欽點即到”小程序,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裝上“智慧大腦”。
產業躍升,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
我市將依托沿邊臨港產業園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自貿試驗區欽州港片區等國家級平臺,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經濟開放合作。
在產業數字化領域,我市瞄準綠色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主導產業加速轉型。廣西華誼能化憑借智能工廠建設獲評工信部“卓越級”工廠,正向2026年“燈塔工廠”目標沖刺。農業方面,全國首個陳皮產業大數據平臺即將上線,欽州大蠔、荔枝等特色農產品數據產品計劃年內登陸深圳數據交易所。
數字產業化布局同樣蹄疾步穩。我市聚焦人工智能、數據標注、低空經濟等新賽道,引進30家數字經濟產業鏈企業,積極布局電競和動漫產業,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同時,加強面向東盟的數字經濟合作。目前,我市以工信部批復設立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為契機,爭取國家同意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建設“數據保稅區”,探索跨境數據加工、交易等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