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北縣大成鎮六村的山坳里,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46歲的吳欽已經穿梭在鱗次櫛比的雞舍間。這位皮膚黝黑的漢子,此刻正彎腰檢查著自動喂料機器,上萬只土雞撲騰著翅膀涌向食槽,掀起的塵土在朝陽中鍍上一層金邊。五年前,他絕不會想到,自己會從廣東流水線上的打工仔,蛻變成年出欄13.8萬只的“雞司令”,更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帶領鄉親們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在吳欽的故事里,寫滿了傳統農人的堅守與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機遇。
八千元撬動的創業夢
2018年初春的某個深夜,在外打工多年的吳欽接到父親的電話:“阿欽啊,你回來吧!”聽著父親的念叨,吳欽腦子一直在回蕩《論語》里的古訓,“父母在,不遠游”。他說,“父母年紀大了,總要有人接過他們手上的農業火炬。”2018年3月,吳欽帶著打工攢下的8000元,開啟了他的“雞司令”夢。“當時所有人都說我瘋了,村里的老人甚至搖著蒲扇直嘆氣對我說,“后生仔,這荒坡連野兔都不做窩,你偏要學母雞抱窩?”吳欽回憶道,當時的我偏要蹚出一條路來!
他用木樁、木板、竹條搭建成簡易的雞舍,從廣西鳳翔集團買來第一批5000只雞苗。清晨四點拌飼料,深夜打著手電巡欄。三個月后,首批土雞出欄時的場景他至今難忘:客商的貨車陷在雨后泥濘的山路上,他帶著妻子肩扛手抬,硬是把2000只活雞裝上了車。那批雞也讓八千元本金翻了幾倍。
非洲豬瘟下的“危”與“機”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9年。當非洲豬瘟橫掃養殖業時,吳欽敏銳地嗅到商機,也意識到傳統散養模式的局限,決定引入標準化管理:將雞苗、中雞、成雞分欄飼養,與廣西鳳翔集團簽訂雞苗直供協議,從欽州九聯糧油定點采購飼料。為打開銷路,他帶著樣品跑遍廣東農產品批發市場,硬是用三個月談下三家長期客戶。
吳欽的幼雞養殖基地
同時將雞欄擴建至14條,年出欄量突破8萬只。那一年,他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元。“凌晨三點裝車發貨,鈔票用麻袋裝送給我老婆,那會她可開心了。”回憶往昔,這個黝黑的漢子笑得憨厚。
吳欽的大成鎮成雞養殖基地
百萬信貸背后的新藍圖
2023年,吳欽的養殖事業版圖進一步擴展,從原先的40條雞欄增至46條。然而,這種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資金上的壓力:雞苗的采購需要現款結算,雞飼料、豬飼料以及雞舍保暖的費用構成了巨大的開支。正當吳欽為資金周轉問題感到焦慮不安時,轉機在2024年初顯現。
桂林銀行浦北支行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吳欽面臨的困境,并在兩周內為他定制了一項100萬元的信貸方案。“真沒想到,銀行會主動上門提供資金支持!”吳欽感嘆道。如今,吳欽不僅擁有了46個雞欄和兩個養豬場,一年可產出1.6萬頭豬,還擁有1200畝的水稻種植基地,并且擁有了自己的大米品牌。
吳欽帶領桂林銀行工作人員參觀標準化建設的養殖場現場
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
如今,吳欽創建的浦北縣人和種養專業合作社已吸納80戶農戶包括20戶困難戶,通過“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模式,帶動周邊村民戶均年增收幾萬至十幾萬元。他的廣西田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則將產業鏈延伸至水稻種植,用雞糞制作有機肥,打造“種養循環”示范基地。
夕陽西下,吳欽帶著5歲半的小女兒巡視雞場。孩子稚嫩的聲音在山谷回蕩:“爸爸,這些雞長大后都去哪兒呀?”“去城里,去千家萬戶的餐桌。”他彎腰抱起孩子,望向遠處連綿的青山。那里,新的雞舍與豬舍正在奠基,運輸車轟鳴聲驚起一片飛鳥,撲騰的振翅聲,像極了這個時代鄉村創業者蓬勃的心跳。
正在建設的浦北縣大成鎮田田養殖場